杭州年终经济榜单悉数出炉。
高新区(滨江)最终以GDP13%的增速,跑赢杭州全部城区,助力杭州如期迈入“万亿元GDP俱乐部”,而其自身,也收获了财政总收入200.03亿元,呈现出逐年攀升之势,并拉近与榜首距离。
连续四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滨江速度缘何迅猛?在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大背景下,无论是政府制度创新,或是民间智慧创新,皆在高新区(滨江)如雨后春笋,冒尖后茁壮成长。
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此前表示,“对于滨江来讲,创业重要,创新更重要。高新区的第一使命是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创业。如果高新区首先去强化创业而不是创新,高新区就偏离了高新区的方向;但是,如果始终坚持着高新区首先去注重于创新,然后在创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去做成创业,这才是真正的高新区。”
上接天线 “国字号创新制度”落地生根
在过去一年,包括“中关村6+4”政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项创新改革制度,先后落地杭州,而其中最为厚重的,就是此前被称为“总理礼包”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已经设立国家高新区20多年之久的高新区(滨江),自然从中挑起改革创新重任,此前科技部网站消息显示,“杭州国家高新区作为示范区的知识技术创新驱动中枢,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作为示范区的现代产业集聚基地,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作为示范区的智力密集区,整体协同发展。”
这种“国字号”的创新,给予高新区(滨江)压力,也同时赋予制度下改革的活力。詹敏称,“如果说国家高新区的红利可以给我们享受十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红利先发期可能仅仅只有三个月甚至一个月。所以,更应该去注重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企业创新和政府创新。”
而在此前,这种政府创新,同样表现在高新区(滨江)率先在浙江落地“中关村6+4”政策,并演绎为本土“黄金12条”,种种迹象表明,滨江区出台“黄金12条”政策,就是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前期准备。
在推出的“黄金12条”中,创新政策始终贯彻其中。以第1条为例,首先就点明了“鼓励科技人员以股权、不动产、技术发明成果及其他形式的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科技型企业”,细心者发现,这条与“中关村6项政策”中“股权和分红激励”相吻合。
而在本土“黄金12条”第5条中,点明了“向个人股东转增股本时,个人股东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分期缴纳,最长不超过5年”,这条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项政策”中“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高度吻合。
不过,“黄金12条”亦有自身变化。以第3条为例,重点阐述了“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博士生导师带领博士生组建团队参与区内企业协同创新”,高新区(滨江)科技局局长周皓表示,这种创新制度,是为了吸引更多与滨江产业相关联的科研型人才来滨江创业。
值得一提的是,“黄金12条”中首提“通过有限合伙制形式进行阶段参股,参股不控股,阶段参股比例最高可达25%、原则上总额不超过7500万元,参股期限最长5年”政策——以LP形式入股基金建设,参股数额和比例之大,这在浙江并不多见,为杭州乃至浙江的创业者,迎来了创业的黄金时代。
下接地气 “多项本土试点创新”率先破冰
除了落地“国字号”创新,包括商事登记改革和科技体制创新两项本土试点改革,也在高新区(滨江)先后进行。
去年5月15日早间,在商事登记制度先行试点18个月之久后,高新区(滨江)终于理顺工商、质检、税务、公安、人社和统计等6部门繁冗的内在关联,发出了浙江第一本“五证合一”营业执照。
高新区(滨江)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中心主任王汀称,“打照系统同时能生成5个证号,来注册公司的人,只要把材料合并交到‘五证合一’受理窗口就行了,现在每个窗口配置了一名‘跑单’的‘小二’,剩下的事情,就交‘小二’去处理了,原来企业跑断腿,现在小二跑工位,通常情况下,2个工作日就能把公司注册下来。”
这种理顺各个部门之间复杂关系并自我削权的改革——“从先前拿到一本营业执照至少15个工作日,到现在只需要2天”——同样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杭州市审管办副主任吕圣祥称,“滨江试点是杭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一次巨大成功,可以说,浙江的商事登记改革,就是从滨江开始的,而后再推向全市,以及全省。”
此项改革同样让高新区(滨江)受益匪浅,今年当地“两会”报告显示,“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率先在众创空间内实行工位注册,提高创业便利性。新设立企业6048家,增长11.5%,新增注册资本311.8亿元,增长24.5%。”
另外方面,高新区(滨江)甚至还在浙地率先试行浙江科技体制改革——这项似乎让外人看不懂的创新改革,同样意义重大,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称,“在滨江试点的科技体制改革,关系全省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是滨江在现有发展基础上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在高新区、都市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
而在更高层面,浙江省政府已经对这次“推动生产力的改革”给出明确目标,“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着力建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示范区、互联网大众创业集聚区、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先导区,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在近6000字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中,首先就提到了产业发展,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深化主攻短板、做强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机制,致力于打造领跑中国的网络信息产业制高点。”
全民创新 构建大众创业之城
制度创新不仅来自政府层面,同样来自民间的创新创业,更加热情洋溢。
以海康威视为例,重在自主研发和人才建设带来了丰厚回报——在其发布的2015年中财报显示,净利润22.07亿 同比增长45.24%。
而在阿里巴巴、网易、华三等众多自主创新企业集聚高新区(滨江)之后,这种创新气候,已成为高新区(滨江)多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不变政策。
此前的滨江区委全会报告更是要求,“要围绕自主创新、中国智造和智慧应用,打造了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千亿级智慧经济产业,形成了电子商务、智慧互联、智慧物联、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一批‘互联网+’的产业集群……”
由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不光来自阿里巴巴、华三等本地“大鳄”,还有更多的初创企业,也已经以“创新之名”,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以拿到高新区(滨江)商事登记改革之后首张营业执照的法人陈莹洁为例,已经在几个月之后,带着自己的产品“停车有位”,出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展台上。
同样在当地“两会”上,最能代表创新精神的专利发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2项、中国专利奖6项。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发布2项,制定国家标准28项,行业标准11项。去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万件,达到10160件,同比增长56.81%,高出全市平均增幅31.55个百分点,总量和增幅均列全市第一。专利授权量达到了6338件,同比增长50.2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更是达到了1147件。
在这种重视创业更在意创新的地方新治下,詹敏表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她的使命。要完成这样的使命,要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把人才搞得多多的、技术搞得棒棒的”——而连续四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高新区(滨江),俨然已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经济版图上,重要甚至被学习的一部分。